晚上七点十分,淮海路霓虹闪烁。国泰电影院门口,人群三三两两聚拢而来。2号放映厅里,灯光渐暗,观众陆续落座——《菜肉馄饨》公映后第三个工作日的晚场,上座率仍超过七成。
影厅里的观众构成格外丰富:结伴而来的年轻人手里拎着电影联名食品袋,几对头发花白的夫妇相互搀扶着寻找座位,组团前来的阿姨爷叔熟练地分发着纸巾和茶水。
开场时,厅内还浮动着细碎的交谈声,待主角老汪对着幻觉中的妻子素娟倾吐心声,所有人安静下来。临近尾声,不时传来撕开纸巾的轻响,有人悄悄抬手抹泪。当老金和阿芳斗嘴置气,老汪与小汪因误会闹出笑话时,欢快的笑声此起彼伏。
![]()
十一月末的上海,寒意渐浓,工作日的影院却升腾起久违的暖流。不少十几年没进过电影院的人买了票,既为观影,也为见老友。电影不再只是电影,而是记忆的延伸,联结着人与人的情感。
事实上,《菜肉馄饨》开机之前并不被看好:老年主角、沪语对白、文艺片属性——“卖点”不足。但影片监制、制片人顾晓东始终相信,它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观众。如今,他在项目书上写下的那句“让这碗馄饨满城飘香”,正在成为现实。
这些日子,顾晓东一有空便会出现在复兴中路的“菜肉馄饨·思南会客厅”。这个临时改造的快闪店,已成为《菜肉馄饨》的大本营,客流量高时,一天可接待上千人。在会客厅接受第一财经专访时,顾晓东分享了他对创作的理解:“拍有生活的电影,让大家过一种有电影的生活。”
一碗馄饨,千种滋味
2019年,顾晓东第一次读到金莹的小说《菜肉馄饨》,就认定它适合改编成电影。
故事围绕老汪展开。妻子素娟离世后,他常常在幻觉中见到她的身影。而素娟未了的心愿——儿子小汪的婚姻大事,成了老汪放不下的牵挂。为帮儿子找对象,老汪走进相亲角,在那里结识了老金、阿芳和美琴。没想到在交往中,他自己的情感先泛起了涟漪。
小说浸润着上海的市井气息,讲述着普通人的情感故事,而那碗维系着亲情的菜肉馄饨,更让顾晓东感觉亲切。
“光是‘菜肉馄饨’这四个字,就能唤醒记忆深处的情感。”顾晓东说,“人对食物的情感非常强烈,走得再远,忘不掉的还是家的味道。菜肉馄饨,是上海人的乡愁。”
菜肉馄饨没有固定做法,家家户户口味各异。青菜、荠菜、芹菜、马兰头都可以做馅料;加不加鸡蛋、香菇或虾皮,全凭喜好;肉菜比例、肥瘦搭配,淋麻油还是滴蚝油,各有秘方。世界上,从来就没有两碗完全相同的菜肉馄饨。
不同于工序繁复的大菜,菜肉馄饨是一道真正的家常菜。“一家人围坐着包馄饨,那场景特别温馨愉悦。包好了,总要分些给邻居尝尝。”顾晓东感慨,“现在大家庭渐渐瓦解,左邻右舍也互不相识。过去那种人与人之间的亲近,非常珍贵。”
![]()
关照银发族的情感世界
2020年10月,金莹完成剧本创作。顾晓东读完便决定将这个故事搬上银幕。疫情让项目暂缓,他的决心却未曾动摇。
到去年寻求合作时,他发现前路并不顺畅。这个聚焦老年人情感的故事,在追求年轻化的影视行业里显得另类。加之当年暑期票房同比大幅下滑,投资变得越发谨慎。
“2015到2019年间,大量热钱涌入。如今外部资本大多退场,剩下的基本都是专业资金,决策更保守。”顾晓东理解这种谨慎。
眼下,电影公司普遍将目标观众锁定为年轻人。票务平台的统计数据通常将40岁以下的观众细分多个年龄段,而对40岁以上的观众则统一归类。当他拿着剧本与同行交流时,不少人建议增加年轻角色小汪的戏份,甚至让他当主角。“要是那样,就不是《菜肉馄饨》了。”顾晓东笑道,“那我何必去拍呢?”
在他分析看来,上海的老龄化程度正在加深,老年观众的需求值得关照。数据显示,截至2024年末,上海60岁及以上户籍人口577.62万人,占比达到37.6%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,这批中老年观众曾是影院常客,“现在他们为什么离开了?”购票渠道、娱乐方式多样化是一方面,内容供给的变化,让这群观众进影院变得很难。
顾晓东想到86岁的母亲:“她很喜欢看电影,但影院没有她想看的。”如何将这批观众请回影院确实是个挑战,但他相信,只要拍出他们感兴趣的内容,这个群体还是愿意回到影院,“如果能重新唤起他们的观影热情,市场会有新的可能。”
今天,《菜肉馄饨》的热度印证了他的判断,“我知道会引发共鸣,但没想到这么强烈。”
两代人的沟通与理解
《菜肉馄饨》汇集了周野芒、潘虹、茅善玉、陈国庆等上海观众熟悉的演员,以温柔影调勾勒出银发族的情感世界,也细腻描摹了两代人的碰撞与和解。它以幽默化解悲伤,叙事从容,娓娓道来,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,也没有惊天动地的情节反转,观影体验舒适,不同年龄的观众都能从中获得慰藉。
主演周野芒说,影片讲的是一个生活不太正常的人,开始了一段正常的生活:“在这段生活中,他遇到许多事情,带出了上海人生活的方方面面,就像菜肉馄饨浸润人心——有汤、有水,有温情,有烟火气。”
![]()
顾晓东透露,很多细节都源自主创对生活的观察:“上海有不少独居老人,虽然他们很少直言,但内心渴望陪伴,特别是在精神层面。子女们工作忙,偶尔的探望更像完成任务,两代人之间缺乏深层次的情感交流。”他告诉记者,片中不少台词来自他与母亲的日常对话,“比如她去医院不告诉我,我问起来,她就说‘跟你说有什么用,你这么忙’。很多老人都是这样,不愿给子女添麻烦。”
影片中的五百多名群众演员,很多都是在人民广场、茶舞厅等地结识的普通市民。“拍相亲角的戏份时,只需简单说明,每个人都能自然演绎,因为他们本身就是父母,聊的都是孩子。录音师说,这些对话浑然天成。”
一场映后活动中,顾晓东注意到,很多观众都是举家前来。一位女儿原本担心这是“催婚题材”,看完后,父亲对她说:“你有你自己的生活。”与片中老汪如出一辙。
让他更为感动的是那些久别影院的观众,“有一对夫妇已经十几年没进过电影院了,是女儿极力推荐他们来看的,看完以后特别激动。”顾晓东说,“还有年轻人特意来告诉我们,请不要把这部电影定义为老年题材。还有人说影片勾起了他的很多回忆,想起全家一起包馄饨的热闹、里弄里的往日温情,想起了父亲母亲,还有孩子……这些分享特别动人。”
城市文化的汇合点
这些日子,“菜肉馄饨·思南会客厅”已成为沪上热门文化地标。这栋三层洋房被布置成了一座微缩的上海城市记忆馆。步入一层,插画师玫瑰为影片画的巨幅涂鸦格外醒目,暖黄色的灯光映着复古桌椅,墙上挂着剧照透着日常生活的温情;二层复刻了老汪的家,餐桌椅背上还搭着素娟的毛衣。从客厅望去,窗外梧桐叶泛着浅黄摇曳,正是上海深秋最美的样子。
早上八九点还未营业,门口就有人排队。十点开门,只见一位西装笔挺的老克勒呼朋引伴,张罗着十来位阿姨爷叔落座,摆出各种时髦姿势合影留念。
顾晓东几乎每天都会在这里,迎接因电影而相聚的客人——从抱在手里的孩童到九十多岁的阿婆阿公,从附近的街坊邻居到专程从深圳、台北赶来的游客,这里总是欢声笑语。“没有特约店长时,我就是店长。”顾晓东笑着说,“欢迎大家常来坐坐。”
![]()
前些天,一位特殊客人到访。曾经在这里住了28年的高阿姨重回故地,她从1960年代一直住到结婚,父母也在这里度过一生。看完电影,她和老伴第一时间赶来,每个角落都是回忆。
十月中旬开业以来,会客厅已举办了主创见面会、作家签售会、音乐会、亲子会、诗会等各类文艺活动。预约通道开启,总是迅速爆满。话题早已超越电影本身,延伸至城市文化的方方面面。《菜肉馄饨》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,激起的涟漪扩散至远方,又将城市各个角落的人们汇集在了一起。
顾晓东觉得,当下电影营销偏重线上,“短视频平台很重要,但像我们这样的片子,长处恰恰是能线下面对面交流。”
这会客厅正是为此而设:“希望有一个大本营,观众观影前后都能来这里聊聊,创作者也能驻守对话。每个来的人都是传播者,星星之火可以燎原。”他们突破传统路演,走进菜场、社区、老年大学,甚至中老年人新兴的“茶舞厅”,让宣传更贴近目标观众的生活。
电影正在寻找新的形态
基于市场判断,《菜肉馄饨》采用分线发行,11月15日起率先在长三角地区上映,并将择机推向全国。截至11月24日0时,影片凭借不到1%的排片比,拿到了超1973万票房,上座率位列档期第一。
“其他行业都在做垂直细分,餐饮、时尚都深耕特定人群。电影也该更多元、更个性化。”顾晓东在项目书中规划,“上海是一级市场,长三角是二级市场,全国其他地区是增量市场。”
他对中国电影生态有自己的看法:“前些年市场热,资本涌来,每部片都瞄准五亿十亿的票房。为什么不能有更多五千万、七千万的电影?市场不该只在热门档期火,每个周末都该是好时机。片源更多元,市场会更活跃,观众习惯也会更健康。”
在上海这个全国最大票仓,顾晓东看到了“市民电影”的潜力。《爱情神话》在沪票房占比超四成,也给了他们信心。事实上,不仅是上海,其他城市和地区也有成功案例,比如广东导演蓝鸿春创作的《爸,我一定行的》《带你去见我妈》等潮汕方言家庭喜剧,以低成本、本土演员和鲜明的地方文化为特色,在潮汕地区取得了商业成功。
市场变了,电影正在寻找新的存在形态,通过与城市的深度互动,能获得超越本体的影响力。在顾晓东设想中,电影类型应更丰富,既有宏大叙事,也有文艺探索。他想拍的“市民电影”,则与本土文化与本地生活紧密相连,“能联动文化、旅游、商业等方方面面。一部电影,同样能够凝聚城市人气,成为人们情感的出口。”
上映期间,影片与多家上海老字号及本地商业联动,用票根拓展消费场景。观众在银幕上看故事,还能循着电影场景,体验城市的温度。
这座让顾晓东感到舒适、包容又熟悉的城市,正激发他更多创作灵感。他计划完成“上海男人”三部曲,剧本已在酝酿,下一部可能拍虹口的故事。在他看来,每部作品都将是城市的一个切片,“一部电影无法包罗万象,这些不同切片,能够组成立体的城市影像记忆。”